12月3日至4日,第二屆國際太極科學論壇暨世界太極非遺傳承人展演國際學術會議在內蒙古師范大學圓滿閉幕。本次太極科學論壇由世界太極科學聯合會主辦,內蒙古師范大學承辦,美國伊利諾伊大學香檳分校、世界太極拳網、杭州師范大學、美國加州中醫(yī)藥大學、美國加州大學硅谷共同協(xié)辦。
來自美國、比利時、加拿大、保加利亞、希臘、伊朗、中國等7個國家的專家、學者和太極拳非遺傳承人線上參加會議,報告了48項研究成果。我校黨委副書記、校長李樹林出席會議并致辭。體育學院全體教師、研究生與海內外從事健康促進研究的專家學者齊聚云端,一同暢享了社會學、人類學、運動生理學、臨床醫(yī)學、體育測量學、康復醫(yī)學、物理學、人體工程學、中醫(yī)學、體育學、文化學和藝術學等多學科領域關于太極拳、氣功、體育養(yǎng)生等方面的科學研究成果。世界太極拳網直播平臺對本次會議進行了全球直播。
大會收到了中國駐舊金山總領館總領事張建敏,國際奧委會委員、國際奧協(xié)執(zhí)委、中國奧委會副主席李玲蔚發(fā)來的賀信,以及美國國會議員趙美心、美國前科羅拉多州大學自然科學學院院長喬治安·威尼斯、加州高級管理學院院長威廉·科恩博士、美國伊利諾伊大學研究生院院長沃伊泰克·喬茲科·扎伊科、世界太極氣功日(WTCQD)創(chuàng)始人威廉·道格拉斯、美國醫(yī)學遺傳學會(ABMG)臨床分子遺傳學認證專家斯坦福大學周慧君和北京體育大學中國武術學院、杭州師范大學體育學院、浙江省健身氣功協(xié)會等兄弟院校,以及陳氏、楊氏太極拳等社會組織發(fā)來的致辭賀電。美國伊利諾伊大學終身教授、美國運動科學院朱為模院士,世界太極拳網總編余功保出席大會并致辭。武漢體育學院石愛橋、北京體育大學胡曉飛、北京中醫(yī)藥大學劉天君等中國體育養(yǎng)生、中醫(yī)氣功、健身氣功九段專家共話圓桌論壇,為體醫(yī)融合視域下體育促進健康研究提出了今后的發(fā)展途徑和研究方向。
本次太極科學國際學術會議內容涵蓋了“信息不對稱視域下太極拳文化網絡傳播問題研究”“中國明代武藝的分類與傳承以及對東南亞武技形成的影響”“太極拳考源的重大發(fā)現-河南塘村新史料述評”等太極拳的歷史文化和發(fā)展演變研究,介紹了太極拳、氣功對抑郁癥、慢阻肺、預防老年人跌倒等循證醫(yī)學研究和太極拳對健康益處及中醫(yī)關系的整合醫(yī)學研究及應用,闡述了太極拳運動的連續(xù)性及身心關系與實現量子物理學的平衡有關的研究成果,并從人體工程學的角度揭示了太極拳推手發(fā)力中的“四兩撥千斤”的力學關系。報告的研究成果還揭示了從中醫(yī)經絡學角度探討易筋經、氣功的健身機理,將三星太極應用到加拿大溫哥華COVID-19防控期間的居家鍛煉以提高社區(qū)健康和文化參與的觀察研究,以及通過對腦電的測量了解站樁練習改善身心平衡和對睡眠的干預研究。
會上,我國太極拳陳、楊、孫、武、吳五大流派的非遺傳承人代表陳正雷、趙幼斌、崔仲三、霍培林、張茂清、張全亮等名家分享了太極拳傳統(tǒng)文化根基與練拳技法的關系。太極拳的中青年領軍人王戰(zhàn)軍、陳斌、趙亮、楊大衛(wèi)、翟世宗、劉永強和后備人才世界太極拳冠軍黃雪晴分享了練拳的身心體悟并進行了展演。
論壇圓滿閉幕,并評出了國際科學論壇杰出組織獎、最佳協(xié)辦單位獎、國際科學論壇杰出貢獻獎、太極杰出展演獎、太極非遺傳承人展演獎、最佳制作團隊和最佳志愿者獎。
本次國際太極科學論壇和太極拳非遺傳承人展演,是在太極拳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納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周年之際開展的系列學術活動之一。參會報告從多學科角度開展了對太極拳、氣功、體育養(yǎng)生的研究,擴大了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國際影響力,為推動太極科學在全球學術領域的發(fā)展具有深遠意義。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職場人士選項攻讀在職研究生提升自己,進而在職場中獲得更多升職加薪的機會。上海財經大學人力資源管理在職研究生主要有面授班/網絡班兩種授課方式可選,其中面授班均在學校上課,雙休日其中一天授課,法定節(jié)假日和寒暑假不上課;網絡班即網絡遠程學習,學員通過直播課堂、錄播回放、在線答疑等方式實現,學員可自由安排學習時間,不受地域限制。
上海財經大學在職研究生采取資格審核方式入學,無需入學資格考試,免試入學。在職研究生報名條件是:本科學歷、并獲得學士學位后滿三年(原專業(yè)不限);雖無學士學位但已獲得碩士或博士學位者。滿足條件的學員全年均可向院校提交報名申請材料進行報名,完成全部課程學習并通過考核可獲得結業(yè)證書;后期結業(yè)后可報名參加申碩考試,只考外國語和學科綜合2門,滿分均為100分,學員達到60分及格即可通過考試,學員通過考試并完成論文答辯后即可獲得碩士學位證書。
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