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林業(yè)大學森林保護學研究生
南京林業(yè)大學森林保護學科源于中央大學(創(chuàng)建于1902年)森林系,原中央大學森林系主任李寅恭教授率先在我國開展森林保護教學和研究工作。學科創(chuàng)始人李傳道教授等老一輩科學家對我國森林保護事業(yè)的卓越貢獻為本學科的發(fā)展奠定了堅實基礎。森林保護學學科現有教授10人,副教授10人,中級職稱12人。學科有學位委員會林學學科評議組召集人1人,國家“百千萬人才”1人,教育部“跨世紀優(yōu)秀人才”1人,享受政府特貼人員6人,省部級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4人,省部級跨世紀學科帶頭人2人,中國森林病理學會和江蘇省植病學會副理事長1人,中國森林昆蟲學會和江蘇省昆蟲學會副理事長1人。
南京林業(yè)大學森林保護學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
一、森林病理學方向始終圍繞我國重大森林病害的病原、發(fā)生發(fā)展規(guī)律,病原物與寄主相互作用,重要病原物分子檢測與鑒定技術,抗病育種和綜合防治等進行深入研究,為森林病害的致病機理及控制技術提供理論依據和技術支持。該方向在學科創(chuàng)始人李傳道教授和學科帶頭人葉建仁教授帶領下,對杉木炭疽病、杉木細菌性葉斑病、毛竹枯梢病、毛竹基腐病、竹稈銹病、松針褐斑病、松材線蟲病、松樹枯梢病和楊樹黑斑病等林木病害進行研究,取得了一批在國內外具有重要影響的成果。尤其針對我國林業(yè)重大災害松材線蟲病,從群體、個體、細胞和分子水平對其致病機理、流行動態(tài)、檢測技術和綜合治理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進展。
二、森林昆蟲學方向長期致力于研究我國主要用材樹種重大成災害蟲天牛、松毛蟲、舟蛾、介殼蟲等的發(fā)生規(guī)律和可持續(xù)控制技術。近年來在學術帶頭人嵇保中教授帶領下,系統(tǒng)研究了云斑天牛、桑天牛、黃二星舟蛾、大袋蛾等昆蟲的生殖、神經、內分泌系統(tǒng)結構和生理;滅幼脲、印楝素等對天牛成蟲的不育機制;桑天牛成蟲保幼激素生物合成及其對生殖的調控;轉抗蟲基因楊樹殺蟲效應和時空特點;星天牛種間和光肩星天牛種群間分子系統(tǒng)發(fā)育等。在昆蟲解剖生理、生殖調控、轉抗蟲基因效應評價等方面取得一批原創(chuàng)性成果。
三、森林微生物學方向是本學科的傳統(tǒng)方向。近年來,在韓素芬教授和吳小芹教授的帶領下,針對豆科樹種根瘤菌共生體系、松樹和楊樹優(yōu)良菌根菌篩選、共生體結構與功能、促生抗逆機理、菌肥應用技術,病原微生物松杉球殼孢、楊盤二孢菌種群變異規(guī)律等進行了系統(tǒng)研究。尤其是近年來,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連續(xù)5個項目資助下,豆科樹種與根瘤菌共生體系研究取得了突破性進展。
四、森林昆蟲化學生態(tài)學方向是本學科的重要研究方向。主要圍繞重要林木害蟲的種內和種間信息傳遞機制、引誘劑及林間使用技術、體表攜帶電荷特性等開展研究。趙博光教授帶領的學術團隊在袋蛾性信息素分泌腺體、性信息素加病毒復合使用技術、松墨天牛成蟲取食引誘的原理與方法、松樹甲蟲成蟲引誘劑、大袋蛾等昆蟲體表帶電規(guī)律等方面研究取得創(chuàng)新性成果。
五、林用藥劑及藥械方向是本學科的特色優(yōu)勢。主要開展林用藥劑新劑型、林木施藥技術、林用藥械開發(fā)等研究及技術推廣。李周直、朱正昌等教授在我國林用煙劑、油霧劑、微膠囊劑等方面研究取得的重要成果,為本方向在國內林用藥劑、藥械研究的領先地位奠定了堅實基礎。 近年來,周宏平教授帶領的團隊又在“觸破式微膠囊”新劑型、煙霧載藥技術、精確林業(yè)施藥技術、低量高射程噴霧技術、航空靜電噴霧技術等方面取得了許多重要成果。在職研究生網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職場人士選項攻讀在職研究生提升自己,進而在職場中獲得更多升職加薪的機會。上海財經大學人力資源管理在職研究生主要有面授班/網絡班兩種授課方式可選,其中面授班均在學校上課,雙休日其中一天授課,法定節(jié)假日和寒暑假不上課;網絡班即網絡遠程學習,學員通過直播課堂、錄播回放、在線答疑等方式實現,學員可自由安排學習時間,不受地域限制。
上海財經大學在職研究生采取資格審核方式入學,無需入學資格考試,免試入學。在職研究生報名條件是:本科學歷、并獲得學士學位后滿三年(原專業(yè)不限);雖無學士學位但已獲得碩士或博士學位者。滿足條件的學員全年均可向院校提交報名申請材料進行報名,完成全部課程學習并通過考核可獲得結業(yè)證書;后期結業(yè)后可報名參加申碩考試,只考外國語和學科綜合2門,滿分均為100分,學員達到60分及格即可通過考試,學員通過考試并完成論文答辯后即可獲得碩士學位證書。
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