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中科技大學迎來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的研究員李鵬程,帶來了一場《文化哲學——哲學的一個可能的新形態(tài)》的在職研究生人文講座,以自己的文化哲學觀為基點,分享了文化哲學研究的思考和發(fā)展。
“文化哲學”的反思是對哲學進行“新的”認識和設定的一種探索,對其進行哲學本體問題的考察,從哲學與世界思想的效能關系問題,即哲學的解釋力方面的考察。在“全球一體”的世界意識日益為人類所重視的當代情況下,探究“文化間性”大命題所引發(fā)的“哲學的復數性”問題,即對哲學的文化屬性的說明,以此來論證述文化哲學成立的理由。
從哲學史看文化哲學的當代必要性
“文化哲學”作為一個哲學概念,從文獻歷史學的角度來講,一般都認為是德國哲學史上從新康德主義那里開始才有的。現(xiàn)在重提文化哲學,是因為傳統(tǒng)的本體論哲學、認識論哲學以及當代的各種哲學流派有一些需要著力補充的意義和功能,導致了哲學在一定程度上、或者說在一定意義上呈現(xiàn)“失語”狀態(tài)。
把哲學研究的著力點轉向“文化哲學”的興趣有著漫長的思想史?档略缭18世紀80年代初寫就的《純粹理性批判》中,就以對知性的有限界線的設定,提出了結束把知識作為哲學的唯一研究對象的思路,而把哲學的研究對象拓延到了對道德理性、審美意識和合目的性思想等等的正和性批判。
理性哲學在西方思想界活躍了400多年之后,不少哲學家在自己的探索中以不同的方式表達了一種新的追求:哲學研究應該有新的思路和方法,這是一個新的趨勢,它就是——從理性哲學社會科學版向文化哲學過渡。
李鵬程認為,我們應該首先嘗試提供建立哲學研究勞作基礎的思考路向。第一,重新確定哲學所要思考和研究的“本體”問題;第二,在哲學打破對“知識”(科學、理性)的解釋限制的界限之后,再把宗教、藝術、科學、社會和歷史以及當代的信息、人工生命等等作為解釋對象,開拓哲學的解釋力的效能領域;第三,在當今“多種文化的星球”意識的迫切性的時代文化場景中,揭示哲學的文化屬性,并嘗試賦予哲學以對當代“世界主義”的人類生活文化進行普遍性解釋的新功能的探索。
重新設定哲學本體
在海德格爾那里,“存在”是把德語的一個表意動詞名詞化后的抽象專名形式。它在被作為名詞后的哲學解釋過程中,最具體的、最基礎的表象方式是“此在”。
文化本體就是“人的生命”。人的生命才是生活世界的本根。只有在“有”人的生命的情況下,才會有人的思想意識;才會有人的四肢及行動的可能性,才會有人與人之間的交往行動,以及對共同行動規(guī)則的建構行動,從而形成“社會”及其“文化設施”,以及對其進行不斷改造的行動;也就才會有人對自己的“人身”的有意識的“優(yōu)化改造”行動。
人的生命是一種自覺的“行為”著和自覺的“感悟”著的“活躍”的“本質”。他的行為和感悟不為著別的任何目的,而僅僅只是為了“優(yōu)化”人自己的生命。人的這種“優(yōu)化自我”的意向所形成的這種活躍性的生命本質,就是人類文化的生生不息的永恒的動力。探討這種動力的哲學,就可以被稱為文化哲學中的“文化動力學”。
拓展哲學的功能
哲學的功能,就是哲學的解釋力,從哲學的當代解釋力談起可做如下幾點:第一,關于哲學的理論解釋力,即對諸學科的解釋力。19世紀后半葉以來,由于哲學對于新興學科缺乏解釋力,而使得哲學在歷史傳統(tǒng)中所具有的對各個學科進行“概括”、“貫通”和“整體化”的功能,呈現(xiàn)出一種“萎縮”的態(tài)勢。第二,關于哲學的實踐解釋力。即對現(xiàn)實的人類生活世界的解釋力。哲學作為愛智慧并產生著智慧的學科,仍然著力在知識、理性和意識的取向上進行自己的研究,因而對在20世紀實際的人類生活世界中出現(xiàn)的那些十分巨大的非理性現(xiàn)象缺乏解釋能力。
李鵬程認為,上述兩個方面的難題表明,哲學對生活世界的理論和實踐都因功能“失職”而自身的解釋力“失效”,其理論構架“失范”。
而文化哲學的興起,對于克服上述哲學功能退化的狀況,具有很有效的作用。因此,文化哲學具有拓展哲學功能領域、提升哲學自身對生活世界的解釋力的能力。
“我們可以把文化哲學的“樣式”歸納為符號、產品、制度設施、人身四種形態(tài)!
李鵬程介紹道,這樣既概括了人的文化的生活世界的全部內容,也為存在本體賦予了四種“形態(tài)”,從世界的角度看,哲學的解釋力的充實,這無疑改善了、并徹底改變著生活世界對哲學的遺棄和疏離的現(xiàn)實態(tài)度。
“從哲學史上來說,歷來的因果論和目的論,都把哲學逼入基礎主義和本質主義的死胡同,使得對哲學的意識原點的確定,或者說對哲學的發(fā)生學和動力學的鏈條的追溯,在最后的時刻成為一種在很大尺度上是虛擬的“斷言”!
李鵬程認為,正因為此,文化哲學使哲學從本根上足備了強大的解釋力的信念。推動“哲學”間對話和“哲學史”全球化從黑格爾的時代到今天一百多年過去了,但一些人仍然堅持,談論“哲學”的必然是要談論歐洲哲學的歷史和思想框架,或者要把各個文化圈的思想硬納入歐洲哲學的歷史和思想框架之中進行談論,才能算得上是在談哲學。“這顯然仍然是歐洲文化中心論的思路。”李鵬程評價道。
“在大多數人已經承認全球文化多樣性的事實的情況下,我們有必要提出哲學的多樣化、即哲學也是復數的問題!彼忉尩,這是因為每個文化圈都有各自的“反思性的思想”財富,都應該是具有各自的文化特性的“哲學”。從這個思路來說,哲學應該是多樣的、復數的。只有承認哲學的復數性,我們才能真正地具有全球的哲學地圖和哲學史地圖。
李鵬程談到,以文化哲學的方法,可以對多樣文化進行基本一致的文化哲學分析和研究,根據多種文化圈的各自的生活世界的實際情況建構起各自的文化哲學,而不可能以歐洲哲學的模式在各個文化圈建構起“本文化的歐洲哲學”。任何一種地方性的“哲學”,也不可能有權利充當全球性的哲學。
如果中國人要完全按照歐洲哲學的結構和功能來“炮制”中國哲學,其所作所為,只能是以中國語言和中國本地思想資料來為歐洲哲學在中國的傳播和擴展“服務”。這是一個全球面臨的思想文化困境。
在當今文化交往日益頻繁的情況下,各個文化圈之間的哲學互相交流也會越來越頻繁,人類共有的文化思想財富都處于一個大的對話、交匯和融合的局面之中,互相學習借鑒的可能性也日益增加!拔蚁嘈,這種文化交往形勢對于文化哲學的建構,對于全球哲學的形成,是會很有益的!
講座結束后,有同學提問道,歐洲哲學既是本土化的哲學,現(xiàn)在需要的科學架構也是歐洲哲學引發(fā)出的,現(xiàn)在我們進行學術研究的時候是否應該對歐洲哲學進行一些取舍,其中由應當堅持什么原則。
李鵬程回答道,全球性應先探討地方性。歐洲人的思維方式我們可以借鑒,但不要抄襲和盲目模仿。近代中國的中體西用變成了西體中用,又在中西體用之間模糊不清,體用之爭眾說紛紜。毛主席認為這是方法問題,即古今中外法,只要有啟發(fā)的有益的內容都可以用,但我們自己要清楚這是來自哪一部分的東西。支持兼收并蓄,但在反思層面上建構有自己的理由的東西 而不能照搬。
談到如何看待傳統(tǒng),李鵬程認為,延續(xù)性的一個特點是“變”,人類活動過程中會產生變化,衰變和新興也是同時進行的過程,其中有一些東西保留,有一些東西死亡,都屬于一個文化生命律動的過程!拔覀円Wo的是傳統(tǒng)中死亡的東西,如文物;還要保護有生命力的、對于如今的文化文明起到積極作用的東西,如民族特性和人類精神。”
李鵬程認為,傳統(tǒng)文化和現(xiàn)實生活形成對應關系,其中有效性發(fā)揮才能使民族的發(fā)展活力不受阻礙,從而正確處理和現(xiàn)實的關系。全球化在平等對話模式形成前,有一個強弱文化較量的過程!拔覀儾荒芏紡淖约旱睦娉霭l(fā),而要在理性較量和利益較量的復雜過程后才會形成全球共識和全球哲學!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職場人士選項攻讀在職研究生提升自己,進而在職場中獲得更多升職加薪的機會。上海財經大學人力資源管理在職研究生主要有面授班/網絡班兩種授課方式可選,其中面授班均在學校上課,雙休日其中一天授課,法定節(jié)假日和寒暑假不上課;網絡班即網絡遠程學習,學員通過直播課堂、錄播回放、在線答疑等方式實現(xiàn),學員可自由安排學習時間,不受地域限制。
上海財經大學在職研究生采取資格審核方式入學,無需入學資格考試,免試入學。在職研究生報名條件是:本科學歷、并獲得學士學位后滿三年(原專業(yè)不限);雖無學士學位但已獲得碩士或博士學位者。滿足條件的學員全年均可向院校提交報名申請材料進行報名,完成全部課程學習并通過考核可獲得結業(yè)證書;后期結業(yè)后可報名參加申碩考試,只考外國語和學科綜合2門,滿分均為100分,學員達到60分及格即可通過考試,學員通過考試并完成論文答辯后即可獲得碩士學位證書。
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