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媒大學藝術學部的成立,標志著中國傳媒大學在職研究生具有傳媒特色的藝術教育將進入一個新的發(fā)展時期。在未來的發(fā)展征途上,對于全藝術學部的師生來說,希望、夢想、機遇與挑戰(zhàn)并存。為此,《音樂傳播》編輯部于2013 年12 月24 日,專訪了中國傳媒大學副校長兼藝術學部學部長廖祥忠教授,請他就藝術學部的發(fā)展前景以及當前面臨的困難,談一談自己的所感、所思、所想。在專訪中,廖祥忠副校長針對全球數字技術的發(fā)展大趨勢以及對當代中國高等教育的影響,談出了自己獨特的傳媒藝術教育的發(fā)展之道。在傳媒音樂學的學科建設問題上,他也指出了對現狀的評價、對未來的構想。廖祥忠副校長的訪談錄,在中國傳媒大學藝術學部的發(fā)展歷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指導意義。
音樂傳播:廖校長您好!中國傳媒大學在近些年的發(fā)展中,已經實現多個“跨越”。比如,從“211 工程”重點建設大學向“985 工程優(yōu)勢學科創(chuàng)新平臺”重點建設高校的跨越,從國內傳媒名校向國際傳媒名校的跨越,從一般的行業(yè)特色型大學向國家傳媒類復合型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試點高校的跨越等等。在這些令人矚目的成就中,藝術學部所引領的各相關藝術學院,怎么樣來利用這種資源?怎么樣從中來醞釀、促成各藝術類學科新的飛躍?
廖校長:藝術學部成立以后,應該說,我感到壓力特別大。為什么壓力特別大呢?一個是“藝術學升門類”以后,咱們的戲劇與影視學,在全國評比中排到了第一名,設計學、美術學、藝術學理論等學科成績都不錯——藝術學理論在全國排第六,設計學全國排第九,美術學全國排第十七……相對而言,音樂與舞蹈學還需要再邁進一步。那么,對于全國排名第一的戲劇與影視學,只能是保持它,所以,現在我們的所有的教學定位,我認為要瞄準兩個方向:第一個奮斗目標,繼續(xù)保持全國領先的地位,這是必須的;第二個奮斗目標——因為傳媒大學的定位是“世界知名高水平傳媒大學”,那么我們既然有全國第一的學科,那必須再建造一個全世界知名的乃至一流的學科。
對戲劇與影視學,還有其他學科的強化建設,這是我們的一個重任。所以,談到我們現在的有關指標體系,一個是按照教育部規(guī)定的指標體系運行,另一個是按照國際上通行的指標體系來規(guī)劃我們的學科,規(guī)劃我們的人才培養(yǎng)。按照這兩點來看,我們人才培養(yǎng)的目標,毫無疑問,是精英化的培養(yǎng)模式,是一流的培養(yǎng)模式,而且一定要培養(yǎng)出最好的學生。
我總認為,一個高等學校若很強大,其強的核心是什么?那就是學生要強。學生強,高校就強。學生強了以后,他的思想、知識等有了,什么都有了——這比什么都重要。我覺得其他的一切都是為此服務的。“人”——才是我們的第一作品,“人”——才是我們奮斗的第一要素,所以我們強調培養(yǎng)人。那么,這個“人”的定位是什么呢?那就是培養(yǎng)具有國際化大視野的人才。
所以,我所做的定位就是,我們學校培養(yǎng)的人才,尤其是藝術學部培養(yǎng)的人才,第一,他要了解傳統(tǒng)的藝術學,也要了解傳統(tǒng)的廣播電視——包括視頻、音頻等方面都要懂;第二,他要國際化——他必須是有國際化的眼光、國際化的視野、國際化的審美能力的這種人;第三,他必須要在藝術“改朝換代”的時候——將來在以互聯(lián)網和移動互聯(lián)網為主體的新媒體的領域中,要有駕馭這一切的能力。不但我們的老師要有這個視野,學生也要有這個視野。你想,廣播電視是我們的根本,傳統(tǒng)藝術學是我們的根本,這是不能丟棄的,丟棄了就沒有優(yōu)勢了。還有,國際融合,比如說國際創(chuàng)作融合,已經成為一個趨勢,將來這種趨勢會越來越快,如果我們沒有國際化的眼光,我覺得就不配我們學校的定位和地位,因此這一點是十分必要的。另外,就是藝術學科發(fā)展的方向、指向,以及將來的藝術創(chuàng)作走向是新媒體,如果沒有新媒體作為支撐的話一定會被淘汰,所以我覺得這點非常非常重要。
我們的學生的眼光、視野、知識能力等各個方面都要朝著這幾個方向努力。這就是我對我們藝術學部的學生的要求。所以,我目前擔任學部長以后,一切都是從這幾個方向,來架構我們的學科,來規(guī)范我們的學生培養(yǎng)目標,來重新定位。從本科教學,到研究生培養(yǎng),到科學研究以及藝術作品創(chuàng)作等方面,全部圍繞這幾大主攻方向來建構。
音樂傳播:藝術學部動畫與數字藝術學院在過去的十多年里,在中國傳媒大學非全日制研究生的藝術教育中所取得的成績、所形成的國內國際影響,在學界,人們有目共睹,在業(yè)界,人們有口皆碑。在今天的新媒體時代,我們也注意到,該學院的相關部門(系),已和國內的多家傳媒企業(yè)在師資培養(yǎng)、課程共建、學生實踐、產品研發(fā)等領域建立了緊密合作關系,為數字媒體復合型人才的培養(yǎng)搭建起了立體實踐平臺。請問廖校長,這種教育模式,是否也適用于中國傳媒大學“傳媒音樂人”的培養(yǎng)?在音樂學專業(yè)教育中,我們怎樣來擺脫傳統(tǒng)的音樂學教學模式而創(chuàng)建全新的教學模式?今后,在我們的音樂學本科學生培養(yǎng)中,怎么樣來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理念,加強人才培養(yǎng)與實踐的緊密結合、與業(yè)界的對接?
廖校長:我認為在很多方面是適用的。在這方面,首先要由上至下解決思想意識的問題。在藝術學部工作的這一段時間里,責任的增大促使我不得不去調研國內外的相關行業(yè)和專業(yè),看他們在做什么,他們的教師在想什么,再回頭思考我們自己教師的特點、優(yōu)勢是什么。我見到了國際上行業(yè)里大師,他們也在談這個意識問題。
“意識”包括創(chuàng)新的意識、對新技術使用的接納意識等等。此外,還有一個教學意識的問題。我們絕對不能當井底之蛙。在藝術教學中,我發(fā)現有一個弊端——全國都普遍存在的弊端:很多的學者喜歡抱殘守缺,就守著一方小天地不肯放棄,不肯進取,表現出排斥型的思維方式。我覺得這點是非常遺憾的。如果他在意識上再跨越一步的話,也就進入了海闊天空之境界。其實,我們的學者們都有這個能力,但有的學者覺得這么做沒有必要,然而等到他想這么做的時候,已經來不及了。于是他可能就干脆說不能這么做,有意地排斥。這是很可悲的,是非?杀摹_@就是意識問題。如果我們有這個意識以后,就會看到自身與別人的差距,就肯定會想到變革的問題,這是非常重要的。
其次,就是我們的眼光、胸懷的問題。藝術類學科一定要打破邊界。世界在融合,傳媒在融合,教育在融合……音樂和視頻也在融合。我到藝術學部后提出一個觀點:要打破音樂和影像的邊界,打破動畫和視頻的邊界,使其實現整合,激發(fā)我們老師和同學的創(chuàng)作能力。因此,聯(lián)合培養(yǎng)及聯(lián)合創(chuàng)作,打通一系列的教學平臺,這才是我們非常非常關鍵的地方。但要實現這一步,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很多老師可能會說,我這個課就是我自己的,沒必要跟別人合作。這就是很“要命”的。
為什么小平同志在改革開放的時候要說解放思想,我當時不明白,“解放思想”這幾個字,有必要老那么提嗎?現在,我是切身體會到了,解放思想是多么重要。一個人的思想解放了,眼光有了,胸懷有了,責任感就有了,我覺得在這個平臺上,我們就能做很多很多事情。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職場人士選項攻讀在職研究生提升自己,進而在職場中獲得更多升職加薪的機會。上海財經大學人力資源管理在職研究生主要有面授班/網絡班兩種授課方式可選,其中面授班均在學校上課,雙休日其中一天授課,法定節(jié)假日和寒暑假不上課;網絡班即網絡遠程學習,學員通過直播課堂、錄播回放、在線答疑等方式實現,學員可自由安排學習時間,不受地域限制。
上海財經大學在職研究生采取資格審核方式入學,無需入學資格考試,免試入學。在職研究生報名條件是:本科學歷、并獲得學士學位后滿三年(原專業(yè)不限);雖無學士學位但已獲得碩士或博士學位者。滿足條件的學員全年均可向院校提交報名申請材料進行報名,完成全部課程學習并通過考核可獲得結業(yè)證書;后期結業(yè)后可報名參加申碩考試,只考外國語和學科綜合2門,滿分均為100分,學員達到60分及格即可通過考試,學員通過考試并完成論文答辯后即可獲得碩士學位證書。
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