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藝術研究院非全日制研究生研究員著書《日本紅學史稿》、日本是中國的近鄰,兩國友好往來歷史悠久,兩國的文化交流也極為密切。在近兩千年的不斷交往過程中,中日兩國人民互相學習,共同提高,分別創(chuàng)造了燦爛的民族文化,為人類的文明寶庫做出了重大貢獻。目前,除中國之外,日本的漢學研究居于世界領先地位,紅學研究成果也是首屈一指的。深入研究日本的紅學史,對日本漢學的研究、對開闊我們的學術視野和思維方式,都具有一定的價值和意義。在中國,紅學已成為與敦煌學、甲骨學并列的三大顯學之一,相比而言,對《紅樓夢》的研究似乎更具普及性。
“日本紅學”即日本學者從事《紅樓夢》的翻譯和研究?傮w看來,“日本紅學”在國外的紅學領域,基本上一直處于領先地位,不僅日譯本的《紅樓夢》在數量上首屈一指,有關《紅樓夢》研究的學術文章也名列前茅。尤其是20世紀50年代中期以后,“日本紅學”高潮迭起,無論在數量上還是質量上都遠遠超過以往往任何時代。但令人遺憾的是,相對于“日本紅學”的繁榮,我們對“日本紅學”的研究卻遠遠落在后面,不僅起步晚、論著少,幾乎所有有關方面的論著,基本上都沒有涉及這一段歷史,即使偶爾談到,也是簡略介紹,且掛一漏萬,更談不上深入系統(tǒng)的梳理和研究,算不上真正的學術研究。
雖然“國外漢學”或稱“國外中國學”是外國人研究中國的一門學問,但我們的研究對象卻是相同的,當他們對中國歷史文化進行研究的時候,由于所受的教育和接受的文化熏陶,自覺或不自覺地受制于他們的文化傳統(tǒng)就不足為奇了。他們的思維方式,他們看問題的出發(fā)點、視角、方式,以及所得出的結論,自然與中國學者不甚相同,這就更需要我們對他們的研究進行研究,以資借鑒。所謂“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對“國外漢學”重要組成部分的“日本紅學”的研究,則更有價值和意義。
本書是中國藝術研究院非全日制研究生研究員孫玉明的博士論文,全書共分五章:第一章、日本紅學的醞釀與確立(1793――1893)》;第二章、漢學轉型期的日本紅學(1894――1938)》;第三章、學術低谷期的日本紅學(1939――1955);第四章 日本漢學復蘇期的紅學(1956――1978);第五章、中國熱時代的日本紅學(1979――2000)。此外,書后有兩個附錄:附錄一是長達17頁的日本〈紅樓夢〉研究論著目錄,包括“文章名”、“作者”、“刊物及卷號”、“出版時間”等項內容,共著錄并翻譯了1892年至2000年108年間發(fā)表的日本研究《紅樓夢》的學術論文296篇,而在此之前的目錄所收論文數尚不及此數的三分之一;附錄二是《紅樓夢》日文譯本一覽表,共著錄了1892年至1989年92年間出版的22種日文版《紅樓夢》的情況,包括“書名”、“譯者”、“刊出時間”、“出版社、刊物”、“說明”等項內容,共著錄11種摘譯本、8種節(jié)譯本和3種全譯本。
日本有關《紅樓夢》研究的近三百篇論文中,翻譯成漢語的僅為九牛一毛,且有些文章翻譯出現(xiàn)了諸多誤譯之處。本書作者在長期從事《紅樓夢》研究工作的基礎上,憑借自己的日語優(yōu)勢,據原文翻譯并引用了大量的日文資料,使得本書在具有很高學術價值的同時,也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職場人士選項攻讀在職研究生提升自己,進而在職場中獲得更多升職加薪的機會。上海財經大學人力資源管理在職研究生主要有面授班/網絡班兩種授課方式可選,其中面授班均在學校上課,雙休日其中一天授課,法定節(jié)假日和寒暑假不上課;網絡班即網絡遠程學習,學員通過直播課堂、錄播回放、在線答疑等方式實現(xiàn),學員可自由安排學習時間,不受地域限制。
上海財經大學在職研究生采取資格審核方式入學,無需入學資格考試,免試入學。在職研究生報名條件是:本科學歷、并獲得學士學位后滿三年(原專業(yè)不限);雖無學士學位但已獲得碩士或博士學位者。滿足條件的學員全年均可向院校提交報名申請材料進行報名,完成全部課程學習并通過考核可獲得結業(yè)證書;后期結業(yè)后可報名參加申碩考試,只考外國語和學科綜合2門,滿分均為100分,學員達到60分及格即可通過考試,學員通過考試并完成論文答辯后即可獲得碩士學位證書。
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