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9日,中國國際傳播學科建設研討會暨國際傳播分會籌備會在北京外國語大學隆重舉行。本次會議聚焦我國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國際傳播學科發(fā)展與人才培養(yǎng)以及中國教育國際交流協會國際傳播分會建設等重大議題,是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積極構建中國特色世界一流的國際傳播學科體系的一次重要會議。
經中國教育國際交流協會批準,北外聯合國內從事國際傳播教育、研究、實踐的高校、媒體與相關政府部門,共同發(fā)起組建國際傳播分會。國際傳播分會的宗旨是:搭建中外國際傳播教育、研究與實踐交流平臺,促進中外人文交流,增進國際理解;創(chuàng)新國際傳播理論,探索國際傳播人才培養(yǎng)規(guī)律,構建中國特色國際傳播知識體系;搭建國際傳播學界與業(yè)界合作平臺,促進國際傳播政產學研一體化發(fā)展;組織相關領域專家學者開展聯合攻關,為中國國際傳播和軟實力建設發(fā)揮智庫作用。
中國教育國際交流協會副會長、秘書長王永利,教育部社科司科研處副處長魏志奇,高級編輯、新華社原副社長嚴文斌,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編務會議成員、CGTN主任范昀,中國社科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所長胡正榮,中國外文局當代中國與世界研究院院長于運全,上海外國語大學黨委書記姜鋒,中國傳媒大學校長張樹庭,中國人民大學黨委副書記、副校長胡百精,新華社音視頻部副主任、國傳平臺副總監(jiān)孟娜,中國日報社21世紀報總編輯曾慶鍇等出席會議。來自全國十七所高校的領導、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和多家中央級主流媒體的業(yè)界同仁參會。北外校長、黨委副書記楊丹致歡迎辭,黨委常委、副校長孫有中主持會議。
楊丹向與會人員表示衷心感謝,并作了題為《勠力同心 踔厲奮發(fā):構建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國際傳播學科體系》的歡迎辭。他表示,中國國際傳播學科建設應更好地服務中國式現代化偉大事業(yè),并分享了三點看法:確立立足點,以中國為觀照、以時代為坐標,扎根中國、服務中國;找準聚焦點,聚焦構建中國特色的國際傳播學,形成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把牢著眼點,著眼于融通中外、放眼全球,促進人類文明交流互鑒,助力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他強調,當前中國國際傳播學科建設面臨諸多挑戰(zhàn),包括尚未形成中國自主的學科體系,尚未獲得獨立的學科地位,缺少思想和知識的貫通融合,國際傳播學界、業(yè)界和政府部門缺少協同等。作為國際傳播分會的發(fā)起單位,北外將進一步發(fā)揮外語優(yōu)勢,挖掘全球語言、全球文化、全球治理三個領域的學科資源,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用全球語言文化賦能國際傳播,用全球平臺助力國際傳播,用前沿技術創(chuàng)新國際傳播,用多語種學術期刊方陣和指數矩陣參與國際傳播。
王永利肯定了北外率先發(fā)力,聯合政界、學界、業(yè)界多方資源,承擔起國際傳播學科建設、人才培養(yǎng)和智庫建設的使命擔當。他指出,面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zhàn)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全面提升國際傳播能力的戰(zhàn)略性、緊迫性和重要性。北外作為中國教育國際交流協會會員單位,多年來引領全國外語教育的發(fā)展,肩負著把中國介紹給世界,把世界介紹給中國的歷史責任。他對北外擔綱組建國際傳播分會寄予厚望,表示中國教育國際交流協會將全力支持分會發(fā)展,繼續(xù)推進國內外優(yōu)質教育資源的交流互鑒與共同發(fā)展。
嚴文斌認為,研討會的召開必要且及時,北外牽頭組建國際傳播分會意義重大、實至名歸。他指出,國際傳播高端在職研究生的培養(yǎng)“語言是基礎,文化是功底,傳播是技巧”,要致力于改變海外受眾對中國、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認知和行為。
范昀表示,中國國際傳播要實現“彎道超車”,語言是重要基礎,人才是傳播核心,且各國際傳播行為主體之間要協同合作。他提到,通過與北外的緊密合作,總臺正在探索一套新的方法,希望能夠更好地實現對目標受眾的全覆蓋,以期獲得更大的傳播影響力。
胡正榮對國際傳播分會的成立表示支持。他表示,構建中國特色的自主的國際傳播知識體系要面向實踐、學科和專業(yè),為社會提供一套可轉化的解決方案。
于運全認為,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和創(chuàng)建人類文明新形態(tài)的語境下,國際傳播的內涵應從原來具體的國際新聞報道業(yè)務上升到基于文明、交流、互鑒等視角的新維度。國際傳播建設是一項長期性、歷史性的任務,關鍵在于匯聚各方實力和資源,穩(wěn)扎穩(wěn)打。
姜鋒提到,為了更好地服務國家戰(zhàn)略傳播和戰(zhàn)略發(fā)展,外語類高校需要重視三個關鍵詞:頂天立地、知己知彼、融通中外。面對分眾化供給不夠充足的問題,需做到腳踏實地,扎實掌握區(qū)域國別的不同知識體系。
張樹庭認為,北外發(fā)起組建國際傳播分會正當其時,體現了應有的擔當。北外在國際傳播人才培養(yǎng)方面具有獨特優(yōu)勢,中國傳媒大學與北外在去年通過簽署戰(zhàn)略合作協議實現了優(yōu)勢互補。未來中國傳媒大學將繼續(xù)深化與兄弟院校和業(yè)界的務實合作,共同開啟國際傳播事業(yè)的新篇章。
胡百精分享了關于國際傳播學科建設的思考,包括系統(tǒng)重構與格局再造,即以學科建設和專業(yè)建設為突破口,重新理解課堂、學分、專業(yè)、價值養(yǎng)成、知識訓練和能力提升等問題,同時站在哲學層面的全新知識體系的高度,使國際傳播人才通過參與國際交往,輸出中國的思想和文化、價值和智慧。
孟娜認為,國際傳播分會的籌建恰逢其時。她分享了國家通訊社作為中國故事的主講人的經驗和做法,包括以時政報道為引領講好中國故事,以中國立場、中國視角出發(fā)講好世界故事,以及對優(yōu)秀國際傳播人才的期待等。
曾慶鍇認為,傳媒機構作為“需求側”,與高校作為“供給側”有很大的合作空間,即在學科建設上實現外語、新聞乃至更多學科的融合;在實踐平臺方面,通過媒體與高校合作,共同面對國際傳播在語言、陣地、項目、平臺等方面的困境;通過影響“Z世代”來改變國際輿論格局,構建一個相對開放的國際傳播環(huán)境。
國際傳播學科建設專題研討會環(huán)節(jié)由北外黨委常委、副校長趙剛主持。湖南師大新聞傳播學院院長、中國社科院新聞所原所長尹韻公教授,復旦大學新聞學院院長兼黨委副書記張濤甫教授,中國傳媒大學新聞傳播學部副學部長、新聞學院院長隋巖教授,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周慶安教授,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執(zhí)行院長周勇教授,武漢大學媒體發(fā)展研究中心主任單波教授,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陳剛教授,四川外國語大學副校長嚴功軍教授,北京師范大學新聞傳播學院院長張洪忠教授,上海外國語大學新聞傳播學院院長郭可教授,中山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副院長鐘智錦教授等高校領導和專家學者分別發(fā)言,交流了對于國際傳播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yǎng)的思考,分享了國際傳播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在自由發(fā)言環(huán)節(jié),中央民族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趙麗芳教授作為代表發(fā)言,中國教育國際交流協會會員工作部主任李楊,廣東外語外貿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侯迎忠教授,大連外國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張恒軍教授,西安外國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黃建友教授,四川外國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劉國強教授,北外國際新聞與傳播學院黨總支書記楊文、院長姜飛教授參與交流。與會代表們認為,中國國際傳播分會的籌建是時代之需,體現了北外的歷史擔當,代表了學科發(fā)展方向,順應了政府、學界與業(yè)界的期待,服務了國家發(fā)展戰(zhàn)略,是必須努力做好的一件大事。
轉自:北京外國語大學新聞網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職場人士選項攻讀在職研究生提升自己,進而在職場中獲得更多升職加薪的機會。上海財經大學人力資源管理在職研究生主要有面授班/網絡班兩種授課方式可選,其中面授班均在學校上課,雙休日其中一天授課,法定節(jié)假日和寒暑假不上課;網絡班即網絡遠程學習,學員通過直播課堂、錄播回放、在線答疑等方式實現,學員可自由安排學習時間,不受地域限制。
上海財經大學在職研究生采取資格審核方式入學,無需入學資格考試,免試入學。在職研究生報名條件是:本科學歷、并獲得學士學位后滿三年(原專業(yè)不限);雖無學士學位但已獲得碩士或博士學位者。滿足條件的學員全年均可向院校提交報名申請材料進行報名,完成全部課程學習并通過考核可獲得結業(yè)證書;后期結業(yè)后可報名參加申碩考試,只考外國語和學科綜合2門,滿分均為100分,學員達到60分及格即可通過考試,學員通過考試并完成論文答辯后即可獲得碩士學位證書。
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