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臺民居位于喀什噶爾老城東北端,現(xiàn)為喀什維吾爾民族聚居區(qū)。該區(qū)建在懸崖上,共有近六百戶人家。從頗具現(xiàn)代化的喀什新城隔河相望,老城的地勢明顯高出一截。高崖兩千年前就已存在,一千多年前有維吾爾先民在此建房安家。相傳東漢名將班超、耿恭曾在此留下足跡。公元九世紀中期喀什拉汗王朝時,就把王宮建在這個高崖的北面。歷史上,高崖的北坡與南坡連為一體,后來被洪水沖斷,南北分隔。北崖即今老城喀喇汗王朝王宮所在地,南崖就是現(xiàn)在的高臺民居。
闊孜其亞貝希––維吾爾語意為“高崖土陶人家”,經(jīng)過千年歷史的發(fā)展,高崖上形成了奇特的民居建筑。這里巷道狹窄彎曲,過街樓、小胡同、手工作坊隨處可見,生土建筑比比皆是。現(xiàn)有居民640多戶, 4000多人,占地面積5.7萬平方米。保留了多處已有數(shù)百年歷史的老宅和清真寺。高臺民居被中外游客譽為“維吾爾族活的民俗博物館”。是喀什這座中國歷史文化名城的內(nèi)涵所在。高臺民居既是維吾爾族傳統(tǒng)手工藝制作的絕佳場所,也是維吾爾族美化環(huán)境、雕刻與繪畫藝術的殿堂。
房屋是用泥巴和楊木搭建而成的。木頭去枝之后,沒有刨削加工,直接用來架構(gòu)和支撐屋頂、閣樓和陽臺。整個街區(qū)看上去都是晃晃蕩蕩、松松垮垮的。但據(jù)說這里的房子都很牢固,許多房子都已有數(shù)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歷史。
維吾爾族人居住文化中最核心的一點就是對家和故土的依戀。維吾爾族人世代聚居,家族人口增多,增建的房間占去院落的一部分,再沿墻體擴建加高一層甚至兩層。房子順著山勢,室內(nèi)外空間布置不受對稱等概念的束縛,充分利用地形和空間,錯落有致。后來又出現(xiàn)了巧妙的“過街樓”,從二樓跨街過巷搭過對面,既不影響樓下行人行走,也不影響樓上人居住。除了最多見的“過街樓”外,還有占街面一半的“半街樓”。在小巷深處還可看到將樓房蓋在小巷十字路口上的“懸空樓”。從遠處望去就象立在小巷內(nèi)的炮樓或是碉堡。這些未經(jīng)規(guī)劃、隨意建造的樓上樓、樓外樓,又排列出幽深、四通八達、曲曲彎彎、忽上忽下的喀什高臺民居小巷。沿著小巷內(nèi)的任何一條小道走去,便可看到沿巷道修建的民居院落大門依墻外而開,門都是兩扇的,一戶挨著一戶。
走進庭院,我們會看到各種不同的院落,有的大、有的小,地形高低不同,空間利用也多有不相同,無論是走進任何一所院落內(nèi),首先看到院內(nèi)地上栽種維吾爾人民喜愛的桑樹、無花果、石榴、杏樹、葡萄、玫瑰、月季、夾竹桃等樹和花卉。果樹成蔭,環(huán)境幽雅。有些面積大的庭院,多種葡萄,搭成涼棚,既能吃到水果,又是夏季乘涼的好場所。院落內(nèi)一般都有前廊,建有土炕,上面鋪草席、毛氈或地毯。夏季炎熱時人們多住在前廊土炕上。
維吾爾族非常喜愛養(yǎng)花種草,庭院里沒有空地可種花草,則種在花盆,擺在院內(nèi)或樓上涼臺。以及可以放置花盆的空間上到處都擺滿了花盆?梢院敛豢鋸埖卣f高臺無處不落花?梢娋S吾爾族人愛美、愛花的習俗,尤其維吾爾婦女與花更有不解之緣,與花結(jié)下深厚感情。維吾爾婦女的生命和生活是和花聯(lián)系在一起的。頭戴花帽、頭圍花巾、身穿花裙,用鮮花裝扮自己,用大自然花草作化妝品,庭院進入主人的住室、客廳,看看室內(nèi)建筑藝術和建筑風格。主人臥室比較簡樸,維吾爾人喜歡睡在土炕上,土炕的面積大都占去房間一半地方,不同于我國北方農(nóng)村的火炕,用土磚砌成,平整厚實,炕上鋪有草席、花氈、地毯以及和炕一樣大的棉褥。敞開式的墻壁柜上整齊的排放著很多被褥。墻上掛著地毯,以作裝飾。
維吾爾民居有著濃厚的維吾爾族建筑風格,其風格特點的形成是喀什的特殊環(huán)境和自然條件下,受到伊斯蘭文化的影響,并經(jīng)過數(shù)百年歷史的演變而逐漸形成的。高臺民居有樣幾
個特點:
一、民居院落平面布局自由靈活,居民建筑的室內(nèi)外空間布置都是根據(jù)具體條件的實際需要而定,不受對稱等概念的束縛,充分利用地形和空間修建,高臺民居里的院落住宅有平房、二層樓房、三層樓甚至有七層樓,崖上建有三層、崖下四層,從崖上、崖下都可上,宅主絕妙設計充分利用了地形,土崖上的三層可以從崖上出進,崖下四層即可從三層下到最底層,也可從最底一層沿上下互通的樓階到達任何一層。
二、庭院有強烈的封閉性。既能滿足維吾爾族人民家庭生活的要求,又適應當?shù)刈匀画h(huán)境。起到防風防雨的遮蔽作用。
三、簡樸變化多端的外形。維吾爾族建筑組成建筑外墻凹凸線腳不多,墻面大方流暢,戶外大門,多為兩扇門,莊重厚實,門上鑲有、刻有圖案花紋的銅質(zhì)、鐵質(zhì)護板壓條。吊裝兩個碗大的門環(huán)供上鎖用。沿街外墻用土坯砌成,抹上麥草泥,數(shù)十年甚至百年依舊如故。也有用白石灰涂刷的。
四、室內(nèi)建筑分為主人居住室、客廳、兩側(cè)多為子女和同代家族的住房。住室內(nèi)不設木床,幾乎都睡在土坑上。不同于我國北方農(nóng)村的火坑,而是填實的平整土坑,占去整個面積的一半或三分之二。墻壁上則建有敞開式的墻壁柜,有許多層,放置生活用品?蛷d墻壁上壁柜更有伊斯蘭建筑裝飾風格。多為拱形,大小不同的壁龕,數(shù)層不等。四周有維吾爾傳統(tǒng)的石膏花邊圖案。有的壁龕則是石膏樓空花紋圖案鑲嵌在整個壁龕上。石膏雕花呈蘭底白色花紋圖案,一眼望去就是一幅民族特色鮮明的雕刻藝術品。住宅和客廳墻壁上還掛有和田地毯。大一點的庭院屋前一般有回廊、回廊立柱上雕刻有各種花卉圖案,回廊下有護欄條都是木匠旋制出來的,圓形粗細間隔長短不一的木質(zhì)護欄。回廊里有土坑,鋪上花氈地毯,院內(nèi)的葡萄架連架回廊,葡萄藤依架爬上回廊頂,是絕好的納涼好地方。
五、高臺民居的悠久歷史,有些古老的民居大多都有數(shù)百年歷史,也有一些民居世代相傳,至今保留了三四百年。房的結(jié)構(gòu)、屋頂、墻體、門窗,甚至顏色都依然如故。一戶民居就是一部家族繁衍、生息、興衰、后代延續(xù)的家族歷史。許多民居都七、八代人傳下來的,由于維吾爾族的宗族觀念很強,民居文化中的核心的一點就是對家眷故土的依戀。有些大的民居院落內(nèi)住房多達一、二十間樓上樓下,兩側(cè)廂房幾代人同住一個院落,是真正的四世同堂?催^民居小巷景觀,了解維吾爾族民居文化特色,領略、體驗小巷深院里蘊藏著一個民族生活的歷史和民宅的文化內(nèi)涵。高臺小巷除了民居奇觀外,還有一個更為古老、歷史悠久,原始泥土手工制作陶器的土陶作坊,現(xiàn)在己保存有十七、八家古老作坊,高臺民居所在地,維吾爾語叫“闊孜其亞具希”,漢語意思是“高崖土陶”。土崖上獨特的民居和古老的土陶作坊成為高臺上兩個最具有文物和觀賞價值的景點。
高崖距地面高三十多米,居高臨下,空氣清新,可免受洪水,暴雨災害,優(yōu)越的地形,千百年以來,維吾爾先民最早一千多年前就來此定居,在此后的歲月中,陸陸續(xù)續(xù)有很多維吾爾人先后來高崖建房安家。在修房中就地取土和泥,在高崖土層中有一種維吾爾人叫“色格孜”的土質(zhì),這種泥土質(zhì)地細膩,粘性強牢,是制作土陶器的絕好材料。大約在800年前有一個燒制土陶的匠人首先發(fā)現(xiàn)了“色格孜”土,于是就在土崖上建造了第一個土陶作坊。隨后相繼有很多土陶藝人在高崖上開設土陶作坊。在過去的歲月有,土陶制品與維吾爾族人民的生活習俗緊密相連。生活中一日三餐不能分離的泥巴碗,維吾爾人叫“塔瓦克”,和面盛飯放食物的陶盆,洗浴用的土陶臉盆,洗手用的“吾肉克”(陶壺),盛水的“庫甫(陶缸),洗衣用的“臺西臺克”(陶洗衣盆)、挑水用的“庫扎”(土陶水桶)。夜晚用的各式土陶油燈、燭臺、以及嬰兒搖床便具,甚至還有土陶制的捕鳥獵具等等,其土陶制品品種多達百種,涉及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在當時歷史條件下,土陶器伴隨著維吾爾人民的生活息息相關,其貢獻之大,可謂功不可沒。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職場人士選項攻讀在職研究生提升自己,進而在職場中獲得更多升職加薪的機會。上海財經(jīng)大學人力資源管理在職研究生主要有面授班/網(wǎng)絡班兩種授課方式可選,其中面授班均在學校上課,雙休日其中一天授課,法定節(jié)假日和寒暑假不上課;網(wǎng)絡班即網(wǎng)絡遠程學習,學員通過直播課堂、錄播回放、在線答疑等方式實現(xiàn),學員可自由安排學習時間,不受地域限制。
上海財經(jīng)大學在職研究生采取資格審核方式入學,無需入學資格考試,免試入學。在職研究生報名條件是:本科學歷、并獲得學士學位后滿三年(原專業(yè)不限);雖無學士學位但已獲得碩士或博士學位者。滿足條件的學員全年均可向院校提交報名申請材料進行報名,完成全部課程學習并通過考核可獲得結(jié)業(yè)證書;后期結(jié)業(yè)后可報名參加申碩考試,只考外國語和學科綜合2門,滿分均為100分,學員達到60分及格即可通過考試,學員通過考試并完成論文答辯后即可獲得碩士學位證書。
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