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邀請美國肯塔基大學中國項目負責人羅靚老師做了一場題為《動物、機器、及其它奇特媒體現(xiàn)象——<申報>中的白蛇》的報告。羅靚老師通過爬梳“白蛇”形象在晚清至民國、冷戰(zhàn)時期以及新時期三個時段大眾文化中的變化,羅靚老師提出,“白蛇”形象存在著性別與物種的越界、媒體的越界與政治的越界。此次報告主要圍繞前兩個時期與“白蛇”有關的文化現(xiàn)象展開。講座由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楊聯(lián)芬教授主持。
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是“國家文科基礎學科人才培養(yǎng)和科學研究基地”,并設有“中國語言文學”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博士后流動站,擁有國家二級重點學科(文藝學)、北京市一級重點學科(中國語言文學)等;全面培養(yǎng)“文藝學”、“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漢語言文字學”、“中國古典文獻學”、“中國古代文學”、“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等專業(yè)的本科生、碩士生、博士生及博士后研究人員;同時也培養(yǎng)“電影學”、“戲劇戲曲學”、“漢語國際教育”等專業(yè)學位的碩士生。
首先,羅靚老師從《申報》(1872-1949)入手,選取其中有關“白蛇”形象的條目進行閱讀與分析。當時《白蛇傳》的演出不僅有技術創(chuàng)新,如真蛇上臺、活動機械電子蛇、演員平地升空等;還開風氣之先,例如男女同臺、宣稱《白蛇傳》的演出能基于“美術”消除“迷信”等。另外,白蛇商標也與百齡機、冰棒等產(chǎn)品的促銷聯(lián)系在一起。除了對大眾文化中的“白蛇”形象進行分析,羅靚老師也補充了知識分子對這一階段《白蛇傳》演出的批評。例如老舍1921年曾在《自由談》中對《白蛇傳》中利用舉牌的方式表現(xiàn)時空轉換表示不滿;又如1941年6月1日,《自由談》刊載了一篇以父子通信為形式提出要廢除《白蛇傳》中封建迷信的文章。綜上,羅靚老師強調,在大眾文化中也滲透著先鋒的、政治的話語,因而通過研究這些商業(yè)性的文本,我們也能從中獲得啟示。
報告第二部分的主題為——“非人之深厚人性”:白蛇與冷戰(zhàn)時期亞洲文化圈。在此羅靚老師對比了20世紀50年代日本、香港、臺灣以及中國大陸與白蛇傳故事有關的文化產(chǎn)品,她特別強調田漢的《白蛇傳》(1953)對白娘子“深厚的人性”的肯定。田漢認為白蛇之所以有著永恒的魅力就在于它盡管是非人的,非現(xiàn)實的,卻比具有現(xiàn)實主義、道德主義色彩的法海更為人性化、更能博取當代觀眾的同情。在羅靚老師看來,田漢的矛盾就在于一方面要從迷信中解放人們,但另一方面又認為神話作為讓人安心的資源,應該被保留,這恰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機制和民俗文化間的矛盾。而日本、香港、臺灣與《白蛇傳》相關的電影改編,則折射出商業(yè)的、政治的諸種話語與資源的相互交匯,譬如日本的電影《白夫人的妖戀》和動畫《白蛇傳》就成為其戰(zhàn)后外交的文化手段。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職場人士選項攻讀在職研究生提升自己,進而在職場中獲得更多升職加薪的機會。上海財經(jīng)大學人力資源管理在職研究生主要有面授班/網(wǎng)絡班兩種授課方式可選,其中面授班均在學校上課,雙休日其中一天授課,法定節(jié)假日和寒暑假不上課;網(wǎng)絡班即網(wǎng)絡遠程學習,學員通過直播課堂、錄播回放、在線答疑等方式實現(xiàn),學員可自由安排學習時間,不受地域限制。
上海財經(jīng)大學在職研究生采取資格審核方式入學,無需入學資格考試,免試入學。在職研究生報名條件是:本科學歷、并獲得學士學位后滿三年(原專業(yè)不限);雖無學士學位但已獲得碩士或博士學位者。滿足條件的學員全年均可向院校提交報名申請材料進行報名,完成全部課程學習并通過考核可獲得結業(yè)證書;后期結業(yè)后可報名參加申碩考試,只考外國語和學科綜合2門,滿分均為100分,學員達到60分及格即可通過考試,學員通過考試并完成論文答辯后即可獲得碩士學位證書。
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