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陳平原就讀書作了一場題為“讀書是一件好玩的事”的在職研究生講座,北京大學中文系擁有4個專業(yè)(中國文學、漢語、古典文獻、應用語言學)、2個研究所(古文獻與比較文學)、2個研究中心(漢語語言學與20世紀中國文化)、2個國家級教學科研重點基地(中文基礎學科基地與古典文獻科研基地)、5個全國重點學科(古代文學、現(xiàn)當代文學、漢語史、現(xiàn)代漢語、古典文獻學)和7個博士點(古代文學、現(xiàn)當代文學、文藝學、漢語史、現(xiàn)代漢語、古文獻、比較文學)、11個碩士點、1個博士后流動站。
北京大學陳教授的講座共分八個部分:一、自古艱難“勸學文”;二、“專業(yè)化”與“業(yè)余性”;三、“親自讀書”的重要性;四、“有問題”且“講趣味”;五、“目迷五色”說開卷;六、兼及物質與精神;七、網(wǎng)絡時代的“壓艙石”;八、讀書本是平常事。這八個部分是按照“勸學”、“辨理”、“教讀”三個層面的邏輯不斷深入的。陳平原老師認為,古往今來“勸學”的事例舉不勝舉,人們總是以物質性或功利性目標來勸說人們讀書,但讀書卻不一定能夠取得勸學人所宣傳的效果。事實上,真正讀書的樂趣更應該是閱讀本身的樂趣,而不是閱讀以外的樂趣;它是更多屬于精神上的,而絕不能等同于物質性的;讀書最核心的價值在于,它能夠讓你感受另一種體驗世界的方式,它本來就是一件快樂和愉悅。
在“辨理”層面,陳教授談到了“專業(yè)化”與“業(yè)余性”、“親自讀書”的重要性、“有問題”且“講趣味”三方面的問題。自晚清西學東漸以來,“專業(yè)化”成為一種趨勢之后,“專業(yè)性閱讀”與“業(yè)余性閱讀”的區(qū)別越來越明顯。這種“專業(yè)化”趨勢正是韋伯在《以學術為業(yè)》所談到的,保持業(yè)余的心態(tài)已經(jīng)不可能成為一流的“學者”,不過,我們也同時應該注意到,薩義德在《知識分子論》中所談到的,真正的知識分子應該是流亡者、業(yè)余者、實踐者。一個人一輩子只限于一個專業(yè),只讀一個方面的書籍未免可惜。我們應當在立足扎實專業(yè)的基礎上,廣泛涉獵感興趣的書籍。“專業(yè)化”與“業(yè)余性”可能存在矛盾,但這種矛盾并非不可調和,優(yōu)秀的學者應該在二者之間保持良好的平衡。隨著數(shù)字化和信息化時代的到來,計算機取代了人文研究的部分工作,但是閱讀及閱讀選擇這樣的工作,仍然需要研究者自己躬行。“先檢索,后讀書”這樣的方式并不一定可取,正確的方法應該是“先讀書,后檢索”,“邊讀書,邊檢索”,這樣才能打好學術研究的基礎。讀書當然不是漫無目標,而應該就你“感興趣”的“問題,尋找相關書籍來閱讀。
在“教讀”層面,陳教授呼吁,當前閱讀一定要警惕概論化、摘要化、簡介化的趨勢,警惕數(shù)字化時代的“全文檢索”、“快速瀏覽”、“快餐文化”對閱讀體驗的取代。他強調親自讀書的重要性,認為親自閱讀雖然是一份苦差事,但只要帶著問題讀,帶著趣味讀,以較少的功利心態(tài)對待閱讀,讀書還是一件好玩的事兒。面對電子媒介對傳統(tǒng)紙質媒介的沖擊,陳平原老師不無憂慮地指出,在現(xiàn)實生活當中,我們由于害怕自己沒有受到關注,在微博和社交網(wǎng)絡花費太多的時間,“目迷五色”地投身到上傳、表達、瀏覽的機械程序當中,卻沒有思考這樣做的價值與意義。在這種情況之下,先前紙質圖書的細讀慎思閱讀方式,恰恰是能夠讓你擺脫“目迷五色”的指南針。書籍有紙張、印刷、裝幀的演變流程,從羊皮紙、草紙,它們取代了石頭、粘土哉紙莎草,從羽毛筆到鉛字,從抄寫書的人的辛勤工作到谷登堡的印刷新方法,這些演變本身就是歷史與文化風貌的遺存。如果對書籍發(fā)展歷史有深入的了解,你也很有可能對這種象征人類文明并集物質與精神一體的文化產(chǎn)品產(chǎn)生濃厚興趣。陳教授形象地比喻說:面對日益浮躁的電子化時代,紙質圖書的深入閱讀是“網(wǎng)絡時代的壓艙石”。
講座結尾,北京大學陳平原老師總結道,盡管“自古艱難勸學文”,但“讀書原是平常事”。無論是在校大學生,還是走出校園的社會人士,抱著一顆平常之心,將讀書當成一種精神生活方式,品味書籍帶給人們的精神享受,這樣的讀書才會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一道風景。
陳平原,廣東潮州人,文學博士,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2008—2012年任中文系主任)、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講座教授、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中國俗文學學會會長、北京大學中國詩歌研究院執(zhí)行院長。近年關注的課題,包括二十世紀中國文學、中國小說與中國散文、現(xiàn)代中國教育及學術、圖像與文字等。曾被國家教委和學位委員會評為“作出突出貢獻的中國博士學位獲得者”(1991);獲教育部頒發(fā)的第一、第二、第三、第五、第六屆高等學?茖W研究優(yōu)秀成果獎【人文社會科學】(1995,1998,2003,2009,2012)、北京市第九、第十一、第十二屆哲學社會科學優(yōu)秀成果獎(2006,2010,2012)等。先后出版《中國小說敘事模式的轉變》《千古文人俠客夢》《中國現(xiàn)代學術之建立》《中國散文小說史》《觸摸歷史與進入五四》《大學何為》《北京記憶與記憶北京》《左圖右史與西學東漸》《作為學科的文學史》《讀書的“風景”——大學生活之春花秋月》等著作三十種。另外,出于學術民間化的追求,1991—2000年與友人合作主編人文集刊《學人》;2001年起主編學術集刊《現(xiàn)代中國》。治學之余,撰寫隨筆,借以關注現(xiàn)實人生,并保持心境的灑脫與性情的溫潤。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職場人士選項攻讀在職研究生提升自己,進而在職場中獲得更多升職加薪的機會。上海財經(jīng)大學人力資源管理在職研究生主要有面授班/網(wǎng)絡班兩種授課方式可選,其中面授班均在學校上課,雙休日其中一天授課,法定節(jié)假日和寒暑假不上課;網(wǎng)絡班即網(wǎng)絡遠程學習,學員通過直播課堂、錄播回放、在線答疑等方式實現(xiàn),學員可自由安排學習時間,不受地域限制。
上海財經(jīng)大學在職研究生采取資格審核方式入學,無需入學資格考試,免試入學。在職研究生報名條件是:本科學歷、并獲得學士學位后滿三年(原專業(yè)不限);雖無學士學位但已獲得碩士或博士學位者。滿足條件的學員全年均可向院校提交報名申請材料進行報名,完成全部課程學習并通過考核可獲得結業(yè)證書;后期結業(yè)后可報名參加申碩考試,只考外國語和學科綜合2門,滿分均為100分,學員達到60分及格即可通過考試,學員通過考試并完成論文答辯后即可獲得碩士學位證書。
詳情>